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分类与特点

 1、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分类

  当前学者对协同配送模式分类有一些研究。Randolph W. Hall (1987)提出从产业归属的角度将协同配送分为同产业协同配送和异产业协同配送。但冷链的低温特殊性限定了其行业范围,即医药、血液、乳制品、肉类、速冻食品、蔬菜、鲜蘑、鲜花、水果、海鲜等。Hokey Min(1996) 从合作间主体关系将协同配送分为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两类,但该方法局限于食品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间的协同,缺乏更广泛的供应网络上主体间的协同。何景华(2001) 从合作主体行业性质提出货主主体和物流业者主体的分类方法,能较好的诠释协同内容,但是未考虑新兴的公共网络配送平台,行业组织间协同配送等协同方式。同时 JianWang(2012)从减少配送成本方面提出大型企业主导的协同配送模型,Ju-Chia Kuo(2010)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角度提出多温层协同配送模型,同时也有学者从协同合作时间的长短方面提出分类方式。本文结合当前研究,将冷链协同配送按照合作主体间社会关系分为冷链配送企业协同配送、食品货主企业协同配送、社会化协同配送三大类,同时结合合作期限与协同配送主导企业提出 6 小类食品冷链协同配送模式如表 1 所示。 
                                                        

  食品冷链协同配送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有:食品生产商、加工商、批发商、第三方配送企业、零售商。为了更简洁的表达协同配送模式,将食品生产商、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统称为货主企业。货主企业又可分为供货货主企业和收货货主企业。供货货主企业是指在食品供应链中,食品流出企业,收货货主企业是指在食品供应链中,食品流入企业。

  2、冷链协同配送模式特点

  2.1.  模式一:冷链物流企业间动态协同配送此模式典型特征是不同冷链物流企业配送的食品具有时期互补性。大多数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是有

  季节性的,因此会出现冷链配送需求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在配送业务高峰期,企业可能会出现配送能力紧张,而在配送波谷期则出现能力闲置的情况。冷链物流企业选择与之具有配送业务需求时期互补性的物流企业进行动态的合作,当企业配送能力不足且合作伙伴配送能力闲置时,将多余的配送业务委托给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削峰填谷”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图 1 所示。
                                                     

  此模型案例如下。北京快行线冷链食品物流有限公司是以速冻食品为主要业务,北京傅瑞物流有限公司是以乳制品为主要业务。两个企业的旺季一个是夏季,一个是冬季,在时间上具有互补性。所以两家企业通过开展动态协同配送提高了车辆使用率和满载率,实现双赢的目的。

  2.2.  模式二:冷链物流企业间稳定协同配送模式冷链配送企业存在合理的经济配送区域,在此区域内能通过对商品集配可取得规模效益。但超出此区域后由于配送量和配送能力的不足,将失去规模效益,为企业带来高昂的成本。这限制了物流企业的市场扩展,尤其是当中小物流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时候。通过契约或其他方式,冷链物流企业间共用相互的配送网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关系,即解决了扩展市场的难题,也实现了各自在其经济配送区域内实现规模效应的目的。同时通过专注于本区域配送业务,也将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如图 2 所示。
                                                    

  此模型案例如下。北京傅瑞物流有限公司与上海交荣物流有限公司,针对北京市内高校食品供应的配送业务,展开逐步深入的合作,实施联合配送。此事标志着中国冷链物流公司从区域内发展走上全国发展的道路,从公司单独发展走向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道路。

  2.3.  模式三:大型货主企业主导模式在食品流通环节中,存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货主企业,拥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和配送车队,甚至成立食品配送子公司,具有较强的冷链物流能力和完善的配送体系。一些冷链物流能力不足的中小型生产、加工、批发企业,将其配送业务委托给物流能力较强的企业,并在其主导下开展联合配送。如图 3 所示。
                                                                

  此模型案例如下。北京二商集团是北京市食品产业规模最大的国企,现已建成了庞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并培育出北京市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以二商集团的食品仓储配送为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也为其他企业提供北京市内食品专业冷链集约配送服务。

  2.4.  模式四:货主企业共建配送中心模式此模式适用于具备一定的冷链配送能力但配送能力利用率较低的货主企业,同时存在配送能力不足

  的货主企业的情况下,多个货主企业为了满足配送业务需要,充分利用配送能力,各企业通过整合各方的物流资源,共同组建联合配送中心,各个货主企业都是配送中心平等的服务对象,根据各企业需求,统一协调资源进行配送。如图 4 所示。
                                                           

  此协同配送模型合作成员多,面临着资源调配、成本分摊、信息共享等问题,需要联盟具有较强的冷链物流管理能力,当前我国此中模式较为少见。在日本,7-11 便利店的配送中心,便是由 7-11 便利的批发商共建的,它把每个批发商的货物经过科学的安排后统一配送到各个便利店。

  2.5.  模式五:第三方冷链配送外包模式当食品货主企业冷链配送能力缺失,或冷链配送业务非企业的核心业务,或企业冷链物流业务运营成

  本高于业务外包的情形时,货主企业将冷链配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实施配送,自身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通过外包冷链配送给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模式,可有效的整合区域内冷链配送资源,提高配送的社会化程度。如图 5 所示。
                                                        

  在北京此模式比较常见,规模较大的冷链物流企业有顺鑫绿色物流、夏晖物流、领鲜物流等。例如麦当劳的冷链物流全部外包给夏晖公司,同时夏晖公司还为国际上多家零售食品企业提供物流配送,将所需要配送的货物集中在配送中心,然后采取集中配送的方式将货物分配给客户。

  2.6.  模式六:公共配送中心模式此模式是当货主企业冷链物流量较大且对冷链配送服务要求严格时,冷链物流企业为了更好的服务

  冷链物流量较大的客户,根据货主的业务需求,整合货主企业的冷链物流资源与客户共建新的冷链配送中心。此模式也可用于政府或行业组织,为了提高区域冷链配送效率、减少碳排量、节约土地资源、规范行业发展等目的,引导包括货主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内的各方力量,建立具有公益性质的区域共同配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模式具有主体多,业务量大的特点,需要有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支撑。如图 6所示。
                                                              

  此模型案例如下。北京京东大运河农产品配送中心是由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政府,镇蔬菜公司和农户共同投资兴建的高标准、现代化的区重点农业企业,由配送专门车辆负责北京市区 16 个大型超市、13 家机关单位、45 处社区蔬菜专卖店的蔬菜配送业务。